“走出去”企业:带上“税收护照”,尽享协定待遇

信息来源:中国税务律师网  |  责任编辑:  |  发布时间:2015-9-7
    中国“走出去”企业要想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前提之一是拿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正因为如此,《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被称为“税收护照”。然而,从北京市的情况看,目前主动申请开具这一证明的企业并不多。

经统计,北京市国税局今年前7个月共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719份,涉及66个国家(地区),比2013年的689份增加30份。随着“走出去”企业的逐年增加,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尽管如此,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的企业数量仍然与北京市“走出去”企业数量形成鲜明对比。商务部网站统计显示,目前北京市“走出去”企业数量为4600家左右,大约是开具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企业数量的6.4倍。

从实践看,主动申请开具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的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获益不少。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白俄罗斯威特洛戈尔斯克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总金额7.7亿美元的白俄罗斯纸浆厂项目商务合同。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收到预收款时,由于未在当地成立机构,根据当地法律规定,对方企业要按照15%的税率代扣预提所得税1700余万美元。一筹莫展之际,公司想到了向北京市海淀区国税局求助。

了解企业情况后,海淀区国税局有关负责人告诉企业财务负责人:“根据中国和白俄罗斯的双边税收协定,可以在当地申请享受协定待遇,不过首先需要开具一张《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随后,海淀区国税局有关负责人开通了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协助企业准备相关材料,在1天之内就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交到企业手中。企业得以在当地申请享受协定待遇,减免了预提所得税1700多万美元。

和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一样,五矿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同样对“税收护照”的重要性有着深刻体会。该公司在“乌克兰高炉喷煤项目”和“印度焦炉项目”运作中,所在国的税务当局要求客户支付服务费用时先预扣企业所得税。如果照此处理,该公司将减少收入200余万美元。当税务难题“兵临城下”时,该公司向海淀区国税局紧急求援。该局研判项目内容和两个税收协定内容后,协助企业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最终凭借这本“税收护照”,所在国税务当局豁免了之前他们要求扣除的税款,企业及时足额收取了服务费用。

注册于海淀区的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源于清华大学的企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安全检查系统专业提供商之一,该公司已得到各国用户的广泛认可,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该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来享受税收协定待遇,进而降低国际市场开拓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该公司在持续开拓海外集装箱安检设备市场,与国际三大安检设备生产商短兵相接、激烈竞争的过程中,低税负和非歧视税收环境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该公司与海淀区国税局积极就各类双边税收协定的规定和操作方法进行定期会商,并充分利用《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将协定待遇用好、用足。近5年间,这份小小的证明仅在西班牙和格鲁吉亚两国就累计为企业节约税款支出数百万元,使该公司得以轻装上阵,持续巩固中国安检设备制造行业海外阵地。凭借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国产拳头产品,该公司不仅为多国政府及海关提高查验能力,加强反恐安保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成为响应“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努力开拓海外新兴业务市场的典范。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为更好地帮助“走出去”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带来的红利,各地税务机关都已经纷纷优化了《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开具流程,压缩了办结时限。建议“走出去”企业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咨询有关政策,及时申请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积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在“走出去”的路上轻装前行。